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.

.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茫荡山:攀登三千八百坎  

2013-03-12 22:30:54|  分类: 南平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 南平“三千八百坎”是福建闽北通往赣南的古道,因过去从坎脚至坎顶为三千八百级石阶而得名,经屡次重修,现为5500多级,是我国现存最好的古道之一
 
   “三千八百坎”始建于何时未见文献记载,相传为当年杨八妹带兵入闽所修,但见诸记载的只是在“明万历十二年(公元1584年)改砌”,始建年代必定要早于此。
   古道基本完好,其中四段因2010年闽北的那场大水毁损需援沟谷而上,约占全程的1/4。双休日,爬山的约有百把人,在校生占去多半,攀登到坎顶的倒是不多,我们一行且行且摄用去三个多小时。

 
 
 小贴士:“三千八百坎”——南平市“火车站”乘2路公交至终点“南针”,转乘私人小面的抵坎下公园入口。福州启程近200公里,单程交通费(火车+汽车)30元。
 
 
↓三千八百坎古道是福建省风景名胜区,位于南平市茫荡镇(原茂地乡),坎脚距市中心约20公里。
入口处海拔约250米。 拍摄时间=2013:03:09 11:27:29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景区入口“坎下”的吕祖殿已毁于2010年闽北的那场大水,空余石碑(图中右下)。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坎下“岩脚亭”及“闽赣古道”碑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三千八百坎起点   拍摄时间=2013:03:09 11:46:20
2013年03月11日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古道一侧是悬崖,另一侧是岩壁。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“双龙”从天而降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“滴水岩”之前的一段古道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三千八百坎在滴水岩下有石刻“万历十二年(公元1584年)六月吉日廖地□ 叶凤翔改砌”(廖地—今茂地村)  拍摄时间=2013:03:09 12:13:20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古树名木是三千八百坎的一大景致,登途中不可胜数,令人惋惜的是有不少为雷电或病虫所毁害。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730岁的钩栗,您让我倚靠一下好吗。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1850岁的樟树,高31米,胸径3.68米——我把牌子放大挪个位置了。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大石头深深扎入你的身体疼不疼啊?抑或还是您老人家想吃石头?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里面有人!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刚才你可把我给吓了一跳!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哇!居然有人爬上树了!老樟树依然枝繁叶茂,郁郁葱葱!愿您再活5000年!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古道保存尚好,但有四段毁于2010年的大水,这是第一段。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误入岐途 溯溪而上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由此重上古道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登途中为年轻的朋友拍摄   拍摄时间=2013:03:09 14:09:42
2013年03月11日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短是短了 也是古桥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嘉亭(南平嘉联公司捐建)拍摄时间=2013:03:09 14:48:35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记述嘉联化工公司建亭的《嘉亭记》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林荫蔽日 古道深幽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    三千八百坎原路是用大小不一、凹凸不平的石块铺成,由于年久失修,古道难于行走。1911年,茂地乡筠竹村68岁的老农王堂选募捐筹资多年,亲率工匠用了十年时间勘察设计,凿岩削壁,铺筑石阶,于1920年将三千八百坎整修一新。重修后
的三千八百坎每级石阶高度均降至15厘米(除靠山顶一段因地势陡较高外),共有5500余级,每级石阶宽近两米,用一或二块石条铺成,工整美观,行走方便。直至公路通车之前,三千八百坎一直是南平通往顺昌洋口、邵武等地直达赣南的唯一
通道。
王堂选的义举得到了时任总统曹锟、福建省长萨镇冰的亲笔题匾和立碑赞颂。
 
 
↓“义声载道”—萨镇冰题。文革时期,此碑被砸成十数块,经南平市文物部门搜集修整,基本恢复原状立于旧址,现为三千八百坎古道之珍贵文物。
 
碑右刻“王善士堂选捐金修路不辞劳费颂德者遍道左爰为勒石以志不朽!”左刻“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福建省长萨镇”,下方刻有篆体“福建省印”方形章。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登上坎顶之前的最后一段水毁古道,此地海拔1000米,垂直爬升约750米。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坎顶古堡留影 海拔约1050米。拍摄时间=2013:03:09 15:30:56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攀登者自图中古堡的门洞进入到达山顶,小庙前的高台立碑志。 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碑的正面铭记王堂选事迹(王堂选墓在他的故乡—茫荡镇筠竹村。)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庙宇厅堂悬挂着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 大总统曹锟题褒赠王堂选的“义问宣昭”匾。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余勇可贾再上金山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金山柳杉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看到了金顶的了望台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有门没门 不得而上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此地海拔约1100米  拍摄时间=2013:03:09 15:52:39
穿越时空: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↓坎顶古堡此端接801县道,我们等车前往16公里外的宝珠村。
拍摄时间=2013:03:09 16:09:06
穿越时空——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三千八百坎 - 止于至善 - .
 
 附《闽北日报》:王堂选与三千八百坎
 
  三千八百坎是闻名的闽赣古道,因从岭脚至岭顶要登三千八百坎而得名,这里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。

话说清朝年间,茂地筠竹坪住着一个以守猎与种养为生的男子,名叫王堂选。那年正月初一,王堂选拜祭家中猎神,请猎神给指点前程,却道出其有二十年的乞丐命,堂选觉得不可思议,但又想,既然为命中注定,又岂能违?还不如捐资修道、行善积德,也不枉为一世。

当时的三千八百坎及上瓦桥等周边古道年久失修,加之早年传说“三千八百坎,坎坎出黄金”,远近贪财之徒,扛起锄头不分昼夜到坎中求宝,将古道挖得面目全非、蜿蜒崎岖。悬崖峭壁的山道,令行人苦不堪言。

从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始,王堂选卖掉了自己所蓄杉木,得五百余银元作为启动资金,同时向四邻八乡募捐筹资,开始亲率工匠,风餐露宿,跋涉于奇峰绝壁、苍森险瀑间,进行反复勘察设计,凿岩削壁,筑铺石阶。然而工程浩大,并非旦夕所能完成。资金不足停工时,王堂选就用竹筒带饭,坐到坎头古堡边,将黄布修路告示用竹竿挂起,地上放一竹篓用以装所捐款项,边上放一功德簿,由捐资者自行记载:何方人氏,X公,捐XX钱用于修路。后将所有捐资人等情况均刻于坎头下第一亭木牌上(文革时毁)。所捐资金全部用于修复古道,而他自己省吃俭用,从不用所募捐的一分一毫,所食一小块豆腐干比食盐还咸,分着四小块就着山泉而下饭,令所有石匠及路人敬仰。当时一担谷子值二块大洋,而每一坎成本就需一块大洋,为安全便民,将每级石阶高度降为15厘米左右,增宽约1米,因而级数增为五千七百多坎,每级石阶用一或二块石条砌成,平均三步就有一坎用一长石条砌成,工艺美观,并亲自督工,若有不固者,必令其改置,因而十里石阶,工程坚固。二十年如一日,苦心经营,累年不懈,至民国十年(1921年)王堂选六十六岁时才将三千八百坎、筠竹坪周边和上瓦桥等古道全线贯通。千寻峭壁,化险为宜,过往商贾、行人无不为王堂选之义举而肃然起敬,众人提议为王善士请褒扬颂,可他却说:“此乃我之分内事,只为行人方便,以求心安云尔。吾现无子,何名之敢冀?”而生性乐善好施的王堂选,也因而让人们更加敬重。为表彰堂选功德,当时南平名人林升平(原清朝八贡)和省议员郑元祯(原清朝进士,当过县令)等联名上书省府,民国十二年(1923年)省长萨镇冰有感于王堂选之义举,题“义声载道”立碑于坎头古堡下约四百级道旁,并上报国家,请求嘉奖王堂选之功绩。民国十三年,大总统曹锟题褒“义问宣昭”横匾,中间玉印“文典之玺”,据传乃始皇所传,而此匾今存古堡观音庙正厅上方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196)| 评论(78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